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4章


無知者即使將不活動轉成活動(也無所獲益),而智者即使從事活動,也能在活動中獲得不活動的收益。(18-61)
無知者常表現出對其所擁有的不執著。對於一位仍眷戀身軀者,是否他的執著與不執著就會(因此)消失?(18-62)
無知者的心念(原義眼光),總是心繫於有無在做冥想。但住於自性者,其心念則不在冥想上。(18-63)
賢者的的行動就像小孩一樣,於所有行事中都無所欲求。他是純淨的,對於所有已完成之事也不會黏著。(18-64)
那個知曉真我者確實是受祝福的,他超越了心靈,在所有狀況下,如視、聽、觸、嗅、食都是一樣的。(18-65)
智者如虛空,永遠不變易。哪會有世間?哪會有似顯像?哪會有要達成(的目標)和修持(的方法)?(18-66)
光輝是屬於那没有(原字義是斷除、棄絕)欲求,定於自然的(又譯為不改變的)、無限性的(又譯為無條件狀況下)、圓滿的本自法相者。(18-67)
在此需再多說些什麼,知曉真理的高貴者,既不期望享樂也不期望解脱,他在每一方面都是恆常無趣。(18-68)
對於一位已放棄僅由名相所顯露出最初始我覺的二元性世界的純淨智者(又譯為純淨意識者)而言,還有什麼餘留下來的工作是必須被完成的?(18-69)
純淨者在本性上是祥和寂靜、無相與光耀,他了悟到這整個世界都是由迷妄所生,没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18-70)
一位純淨光燦的本相者,不會看到這已顯現的世界(又譯為可見的客體世界)哪裡會有儀軌?哪裡會有不執著和捨棄?又甚或是哪裡會有感官的控制(又譯為禁戒或寂靜)?(18-71)
一位没有見到被創造的世界,而(逕)自閃耀著無限光輝相者,哪裡會有束縛?哪裡會有解脱?哪裡會有欣喜?哪裡會有沮喪?(18-72)
在覺智出現以前僅有幻覺世界遍存,直到覺智出現幻覺才消失。覺者是妙淨的、無我所有感(又譯為無屬於我的)、無自我感、無慾望。(18-73)
聖者視真我是不滅的、没有苦惱悲傷的。哪裡會有知識或世界的存在?又哪裡會有「我是這個身體」或「這個身體是我的」(的想法或感覺)?(18-74)
一旦愚者捨棄對心靈懸止等的修煉,便會立即生起欲求和喋喋不休。(18-75)
愚者即使聽到那真理,仍無法捨棄其愚鈍。外表上的精勤努力,看似無意念與覺受,但其內在卻仍追求感官的欲樂。(18-76)
一位經由真知而中止工作的人,没有任何一切值得他去從事或去說的,但即使如此,在世人的眼光裡,仍認為他在從事工作。(18-77)
一位智者是永不變易、永不恐懼的,哪會有黑暗?哪會有光明?哪會有斷念?又哪會有任何一切?(18-78)
對於一位已無自體性且具有難以形容的本質的瑜伽士,哪裡還會有堅忍?哪裡會有明辨?或哪裡還會有恐懼?(18-79)
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獄,實際上也没有生命的解脱(又譯為生存的解脱,活著就已解脱)。此中還要多說些什麼呢?從瑜伽的觀點來看,没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