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王者之王瑜伽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王者之王瑜伽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20章


佳那卡說:
在本自純淨的本我相裡,哪會有五大元素、身體、感官、或心靈?哪會有虛空和絕望?(20-1)
在永恆無二元性的我裡,哪會有經典?哪會有真我之智?哪會有心無塵染?哪會有滿足?哪會有離欲?(20-2)

哪會有明智和無明?哪會有「我」?哪會有「這個」?或哪會有「我的」?哪人田日有束縛和究竟解脱?或哪會有本我的特質?(20-3)
在永無屬性(的我)裡,哪會有始業?哪會有活著就已解脱和死後的解脱?(20-4)
在永無自性的我裡,哪裡有行為者和果報的承受者?哪會有顯現?哪會有直接智和結果智。(20-5)
在無二元性的本我裡,哪裡會有世界?且哪裡會有渴望解脱者?哪裡會有瑜伽士?哪裡會有智者?哪裡會有受束縛者?或哪裡會有已解脱者?(20-6)
在無二元性的本我裡,哪會有創造和終結?哪會有要達成的(目標)和修持(的方法)?哪會有靈修者?或哪人田日有成就者?(20-7)
在永恆純淨的我裡,哪會有知者、認知的方法、所論證的知識和正確的知識?哪會有些許或什麼都没有?(20-8)
在永無行動的我裡,哪會有分心和專一?哪會有無智?哪會有愚鈍?哪會有高興或悲傷?(20-9)
在永無思量的我裡,哪會有這個世俗諦和哪個真實諦?或哪會有快樂和痛苦?(20-10)
在永恆純淨的我裡,哪會有幻像和世界?哪會有喜愛與捨棄?哪會有個體生命和那個至上本體?(20-11)
當我安住在永不變易、永不可分割的自性裡時,哪會有流轉與滅轉?哪人田日有解脱與束縛?(20-12)
在絕對的、至善的我裡,哪會有教導或經典?哪會有上師和可教導的弟子?哪會有生存的目的?(20-13)
哪會有存在和不存在?哪會有一元和二元?没有任何東西是由我而出,在此還需要多說些什麼?(20-14)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9章


佳那卡說:
我已用真理之智的鉗子,將我心底深處各式各樣觀念之箭刺拔除。(19-1)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法性?哪裡會有欲愛?哪裡會有財富?哪裡會有明辨力?哪裡會有二元和非二元?(19-2)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過去?哪裡會有未來?或甚至哪裡會有現在?哪裡會有空間?或哪裡還會有永恆?(19-3)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真我自性和無我真性?哪裡會有思慮(又譯為思維)和不思慮?(19-4)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作夢或哪裡會有熟睡與清醒呢?哪裡會有第四狀態(又譯為空靈)或甚至哪會有恐懼呢?(19-5)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遠或近?哪裡會有外或內?且哪裡會有粗與細?(19-6)
當我安住在崇高的自我裡時,哪裡會有生和死?哪裡會有世界?哪裡會有世間事?哪裡會有消融(又譯為化境)?或哪裡會有三摩地?(19-7)
掌我住於我的真性裡時,不須要人生三目標、瑜伽和妙慧等三種的論說。(19-8)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5章


智者既不渴望「獲得」,也不渴望「遠離悲傷」,他冷靜的心靈確實充滿著甘露。(18-81)
一位(心中)没有欲求的人,既不會讚美善良者,也不會譴責(又譯為鄙視)邪惡者,他是知足的,對於快樂與痛苦都等同視之,他不認為有任何事是必須被完成的。(18-82)

智者既不會憎惡生死輪迴,也不會想要見到真我自性。他已免除了快樂與痛苦,他既不是生也不是死。(18-83)
智者是閃耀著光輝,他已没有欲望,他對兒子、妻子和其他(一切)都不會有執著,他對感官的覺受也没有欲求。他不在乎(又譯為無思維)一切,甚至對其自己的身體也不在乎。(18-84)
智者隨遇而安,活在當下。他以自由意願到處遊走,當日落時分到時,他即安住其處。(18-85)
偉大的真我(又譯為大靈魂)不會在乎這個身體的生與滅,他安住在自性之境,已忘卻了所有的生死輪迴。(18-86)
智者是一無所有(又譯為不擁有一切)、任意而行(又譯為隨所欲而行)、無對待性的、斷除疑惑、不執著於一切事物,是獨一自在且歡愉的。(18-87)
智者是光輝的且無我所有感(又譯為無我所、無屬於我的),他視土塊、石頭、黃金都是一樣的。他的心結已完全打開,變性和惰性也已去除。(18-88)
誰能與一位不在乎一切,心中没有任何渴求,知足的真我解脱者相較而勝之?(18-89)
一位謹慎且没有任何欲求的人,即使他知道時也好像不知道; 即使在看時也好像没在看;即使在說話時也好像没在說。(18-90)
無論是行乞者或國王,只要是没有欲望,且對一切事物的見解是没有美醜的,都會散發出光輝。(18-91)
對於一位已達成目標、且是正直和誠信所化現的瑜伽士而言,哪裡還會有獨立自主或限制?哪裡還需對真理確立明決(又譯為確實了悟、察明決斷)?(18-92)
一位安住於真我中得滿足,無所欲求且免於痛苦(又譯為遠離痛苦)的人,要如何以及對誰來描述其內在的經驗呢?(18-93)
即使在熟睡中也不會沉睡,在作夢時也不需躺下,而且即使在清醒狀態下也不像清醒,(如此的)智者於一切狀態下皆滿足。(18-94)
有智慧者,即使在深思時就像没有思維; 即使具有感官欲像没有感官;即使具有善覺卻像不具善覺;即使是自負的卻像不自負。(18-95)
(有智慧者)既非快樂亦非痛苦;既非離欲亦非染者;既非已解脱者亦非渴望解脱者; 既非這個也非那個。(18-96)
受祝福者即使在散亂中也不會分心;即使在禪定中也不入定;即使在昏昧中也不會愚鈍;即使是博學者也不會像是智識份子。(18-97)
解脫者無論如何都安住在自性之中,没有已完成的工作或應盡義務的工作(的心念),由於没有欲求,所以對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什麼工作已完成或尚未完成的觀念。(18-98)
(他)不因受讚揚敬愛而高興,也不會因被貶損而生氣,(他)不害怕死亡,也不會高興於活著。(18-99)
一位寂靜的智者,既不會嚮往人群眾多的地方,也不會尋覓荒郊野外之處,無論在任何狀況、任何地方,他都維持一樣。(18-100)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4章


無知者即使將不活動轉成活動(也無所獲益),而智者即使從事活動,也能在活動中獲得不活動的收益。(18-61)
無知者常表現出對其所擁有的不執著。對於一位仍眷戀身軀者,是否他的執著與不執著就會(因此)消失?(18-62)
無知者的心念(原義眼光),總是心繫於有無在做冥想。但住於自性者,其心念則不在冥想上。(18-63)
賢者的的行動就像小孩一樣,於所有行事中都無所欲求。他是純淨的,對於所有已完成之事也不會黏著。(18-64)
那個知曉真我者確實是受祝福的,他超越了心靈,在所有狀況下,如視、聽、觸、嗅、食都是一樣的。(18-65)
智者如虛空,永遠不變易。哪會有世間?哪會有似顯像?哪會有要達成(的目標)和修持(的方法)?(18-66)
光輝是屬於那没有(原字義是斷除、棄絕)欲求,定於自然的(又譯為不改變的)、無限性的(又譯為無條件狀況下)、圓滿的本自法相者。(18-67)
在此需再多說些什麼,知曉真理的高貴者,既不期望享樂也不期望解脱,他在每一方面都是恆常無趣。(18-68)
對於一位已放棄僅由名相所顯露出最初始我覺的二元性世界的純淨智者(又譯為純淨意識者)而言,還有什麼餘留下來的工作是必須被完成的?(18-69)
純淨者在本性上是祥和寂靜、無相與光耀,他了悟到這整個世界都是由迷妄所生,没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18-70)
一位純淨光燦的本相者,不會看到這已顯現的世界(又譯為可見的客體世界)哪裡會有儀軌?哪裡會有不執著和捨棄?又甚或是哪裡會有感官的控制(又譯為禁戒或寂靜)?(18-71)
一位没有見到被創造的世界,而(逕)自閃耀著無限光輝相者,哪裡會有束縛?哪裡會有解脱?哪裡會有欣喜?哪裡會有沮喪?(18-72)
在覺智出現以前僅有幻覺世界遍存,直到覺智出現幻覺才消失。覺者是妙淨的、無我所有感(又譯為無屬於我的)、無自我感、無慾望。(18-73)
聖者視真我是不滅的、没有苦惱悲傷的。哪裡會有知識或世界的存在?又哪裡會有「我是這個身體」或「這個身體是我的」(的想法或感覺)?(18-74)
一旦愚者捨棄對心靈懸止等的修煉,便會立即生起欲求和喋喋不休。(18-75)
愚者即使聽到那真理,仍無法捨棄其愚鈍。外表上的精勤努力,看似無意念與覺受,但其內在卻仍追求感官的欲樂。(18-76)
一位經由真知而中止工作的人,没有任何一切值得他去從事或去說的,但即使如此,在世人的眼光裡,仍認為他在從事工作。(18-77)
一位智者是永不變易、永不恐懼的,哪會有黑暗?哪會有光明?哪會有斷念?又哪會有任何一切?(18-78)
對於一位已無自體性且具有難以形容的本質的瑜伽士,哪裡還會有堅忍?哪裡會有明辨?或哪裡還會有恐懼?(18-79)
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獄,實際上也没有生命的解脱(又譯為生存的解脱,活著就已解脱)。此中還要多說些什麼呢?從瑜伽的觀點來看,没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18-80)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章 -3


無知者的強力執持何以能達到寂滅(又譯為懸止、控制)呢?而愛真我的智者,則總是自然地達到寂滅。(18-41)
有的人會認為是「存在」的,有的人則認為是「不存在的」,絕少有人既不認為存在也不認為不存在,此種人是真正的沉著穩定。(18-42)
無智慧者雖曾認為「真我」是純淨的,非二元的,但由於癡迷而無法真正了知,以致於終其一生鬱鬱不滿足。(18-43)
渴望解脱的覺者,無法找到心靈內在的安歇處,而已解脱的覺者,無所欲求,(他)持恆地獨立無依。(18-44)
當眼睛見到老虎時,驚嚇者會尋求庇護所而立即進入洞穴,以獲致心靈的懸止(又譯為寂靜)和專一。(18-45)
當見到無欲求的獅子和感官上的大象時,(他們會想)靜悄悄地逃走,假如不能這麼做的話,就會像諂媚般地服侍牠們。(18-46)
一個心中毫無疑慮地使心靈和自性結合為一者,不會從事解脱的修煉。無論是視、聽、觸、嗅、食,他都快快樂樂地生活著。(18-47)
覺者只要一旦聽聞到真理,就能純淨、沉穩,他不會去觀看,也不會在乎什麼是適當或不適當的行為。(18-48)
一個直心的人,無論什麼事情到來,不管它是善的不善的,該做的他就去做,他的行為舉止就像是天真的小孩。(18-49)
經由自主意志以獲得快樂; 經由自主意志以達至上; 經由自主意志以達寂滅;經由自主意志以達至上之境。(18-50)
當一個人了知到真我本身,既不是行為者也不是果報的承受者時,那麼所有的心靈變形悉盡消滅。(18-51)
智者的生活舉止是自自然然地無拘無束與光燦,但是無知者的心靈是有欲求的,他的寂靜是虛假造作的。(18-52)
智者没有幻想,無拘無束,具有不受限的覺智。既能在遊戲活動中盡情享樂,又能進入深山洞穴中靜修。(18-53)
智者見到令人尊崇的吠陀精通者、神祇、聖地、女人、國王、所愛的人、其心中不會有任何的渴求。(18-54)
一位瑜伽行者,即使當他受到僕人、兒子、妻子、女兒的兒子和親戚等的嘲笑和侮辱時,一點也不會心亂。(18-55)
在快樂時不會感到快樂,在受苦時,不會感到受苦,那種奇妙之境,唯有與他目似的人才能知曉。(18-56)
責任感(又譯為義務)確實是屬於世間性的,一位智者(又譯為勇者),他是虛空相、無相、不變易、無污的,(所以)他没有此種看法。(18-57)
一位愚鈍者即使不從事活動,但卻一直由於分心而受到擾動。一位善巧者,即使在盡各種義務的工作,卻一直保持不受干擾。(18-58)
寂靜之慧是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快樂舒適地坐(又譯為快樂舒適的住居),舒適地睡,快樂舒適地來去,快樂地說話,快樂的飲食。(18-59)
了悟自性者,如日常生活般地活動著,没有苦惱。心中不動有如大湖,閃耀著光輝,没有一切惑(又譯為遠離痛苦)(18-60)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章 - 2


没有欲求、獨立不依、依自己的意願、没有束縛,他的行動有如乾枯的葉子隨著業力之風飄散。(18-21)
超越輪迴者(又譯為超越世間),無論何時都不會有歡愉,也不會有沮喪,他具有持恆冷靜的心靈,有如没有軀體地活著。(18-22)
一位愛真我自性者,他的心靈是冷靜與純淨的,他没有想要放棄任何一切,或感到有任何的損失。(18-23)
很自然地,心如虛空的人只做那些自行到來之事。智者不像普通人,他没有榮耀與不榮耀的感受。(18-24)
一位依循「是身體在從事行動而非純淨的我」的思維者,即使在從事行動也没有行動(之跡)。(18-25)
一位活著就已解脱者,在他從事行動時,他不說是他在從事行動,然而他並非愚者。他即使生活在這世上,亦是莊嚴(又譯為華麗)、快樂與受祝福者。(18-26)
一位智者厭倦於各式各樣的識別(又譯為思考、推論)。他中止了(一切)傳入,他既不去想、不去知、不去聽也不去看。(18-27)
高貴情 操者(又譯為大靈魂、大意識、智者),既不修定也非分心,既非渴望解脱者亦非不渴望解脱者。他了悟到所見的一切,都只是一種妄執,他有如至上本體般地生活(於此世上)。(18-28)
一個內在有我執(又譯為我慢)的人,即使他没有行動亦是一種行動。一位心中没有我執的智者,即使從事任何行動亦有如没有從事行動。(18-29)
一位解脱者的心靈,閃耀著光輝,既不會有厭離心,也不會有歡喜心。他沒有行為與動作;不會有欲望,也没有疑問。(18-30)
一位其心靈不會努力去冥想或行動(的智)者,他對冥想與行動是没有意圖的(又譯為動機)。(18-31)
一位愚笨者如果真的聽聞到真理,會變得不知所措,而 位智者則會內攝而像一位愚者。(18-32)
一位無知者(又譯為愚者)非常努力地鍛鍊專注或懸止,而一位智者則安住在真我之境,有如熟睡中,好似没有看見什麼事是必須去完成的。(18-33)
一位無知者即使非常努力或不努力鍛鍊,也都無法達到寂滅,而智者僅僅由於了悟到真理,便能達到寂滅。(18-34)
人們在各種鍛鍊中,並無法知曉那純淨、覺智、摯愛、圓滿、超越現象界和無污的真我。(18-35)
無知者經由各種鍛鍊法的修煉仍無法達到究竟解脱,而受祝福者(又譯為幸運者)僅經由智慧(又譯為明辨智、妙慧)就能安住於不變易的解脱之境。(18-36)
由於無知者想成為那至上本體,所以就無法達到那至上本體。而智者即使不渴求祂,但是卻能享受那至上本體本身。(18-37)
無知者即使没有(什麼)支撐和(想)渴望獲得(什麼),卻仍維持這個世界。覺者則是將此不幸(又譯為無意義、痛苦)的根連根拔除。(18-38)
由於無知者渴求祥和寧靜(又譯為寂滅),所以無法得到祥和寧靜。智者深曉真理,所以其心靈是永恆的祥和寧靜。(18-39)
若(只是)以其所見為見,那將如何見到真我自性呢?智者不是看這個看那個,而是見到不變易的真我自性。(18-40)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章 - 1


阿士塔伐克拉說:
禮敬那具有祥和寧靜、光燦、快樂的特質者,當他的智慧昇起,所有的迷惑都變成如夢幻一般。(18-1)
經由各種世俗欲求的獲取,可以使人達到很大的享樂,但實際上,若未能於內在完全捨棄一切,是不可能獲致真正的快樂。(18-2)
內在之我因義務(又譯為責任)的工作而遭受如火焰焚燒的折磨,要如何得到大流湧注的甘露來熄滅它,以獲致快樂呢?(18-3)
這個世界僅是一種想像,一點也不真實,自性無不存在著對有與無的明覺(又譯為對存在與不存在的明覺)(18-4)
真我的境地既非遙遠,其獲致亦非是可限制的。祂是絕對的(又譯為無差別)、安樂的(又譯為無惱的)、不變的且是無污的。(18-5)
一旦錯亂(又譯為痴迷、迷惑、幻覺)中止,視障摒除,就能即刻了悟自性,不悲傷地生活著。(18-6)
所有的一切僅是一種想像,真我是自在且永恆的。已知這個的智者為何還表現得像孩子氣(又譯為幼稚、愚癡)呢? (18-7)
能了知真我自性即至上本體者,知道「有與無」(又譯為存在與不存在)只是一種妄執。一位已經没有欲望者,他要如何去知、去言說和去從事(工作或行為?)(18-8)
當一位瑜伽行者了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真我(本身)時,他是靜默的,「這個是我,我不是逼個」的妄想悉皆滅盡。(18-9)
一位已達到寂靜的瑜伽行者,既不會分心也不會集中; 既不會有更高智慧,也mfomwa變得愚鈍,而且不會有快樂或痛苦。(18-10)
擁有自己的王國(又譯為擁有自己的天堂)或過著行乞的生活; 得與失和過著社會生活或叢林隱居生活,對一位具有無分別念自性(又譯為本質)的瑜伽行者(而言)是没有什麼不同的。(18-11)
對於一位已經没有對立性(又譯為相對性)的瑜伽行者而言,哪裡還會有心理導向靈性的渴望、物質的渴望、心理的渴望、和識別心?又哪裡會有「這是該做的」和「這是不該做的」的存在?(18-12)
對於一位活著就已解脱的
瑜伽行者而言,在他心中不存在著任何應盡的義務(工作),也没有任何絲毫的貪著,他只活在當下。(18-13)
一位已寂息的偉大靈魂(又譯為大我)哪裡會有迷惑(又譯為錯覺)?還會有世界(又譯為宇宙)?更哪裡會有禪那(又譯為冥想)和究竟解脱?他已超越一切念的境界。(18-14)
一位將所見到的宇宙視為不存在者,他没有欲求,哪還會有什麼是他必須做的?他即使看到一切,都是視而不見。(18-15)
一個將所看到的至上本體,觀想成我就是那至上本體者,他已超越思維、已没有見到二元性,那他將觀想誰?(18-16)
當一個人覺知到自己分心時,會去制止分心,但一位尊貴者(又譯為上勝者)他没有分心,没有什麼是他必須去達成的,那麼他將從事什麼?(18-17)
智者的生活縱使外觀上與一般人相似,但是卻相反(又譯為顛倒),他自身看起來,既不在定中也没有分心,且無沾汙。(18-18)
一位不存在著「有與無」(又譯為存在與不存在),能知足又没有欲求的覺者,即使以世人之見他是在從事活動,但實際上他不從事任何行動。(18-19)
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有什麼該從事、什麼不該從事的難解問題。當任何事情來時他就去從事,且快快樂樂地生活著。(18-20)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7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一個心靈滿足、感官純淨、樂於永恆獨存者,獲得了知識的果實,也獲得了練習瑜伽的果實。(17-1)
   瑜伽(YOGA)的字義有很多,此處指的是與至上、萬物、宇宙合一。
噢!知曉真理者,在這世界裡未曾感到痛苦過,整個圓卵型的宇宙皆由他獨一所充塞。17-2)
没有任何感官的事物可以取悦愛自我的人,就像無法用楝樹葉來取悅喜愛香木葉的大象。(17-3)
有誰能對曾享受過的不生薰染,對於未曾享受過的也不會有所期待,這樣的人在世上是稀有的。(17-4)
在世間裡,我們可以看到渴望解脱者和渴求世俗之樂者。但是既不渴望解脱也不渴求世俗之樂的具高貴情操者,實在是稀有。(17-5)
實在僅有少數具有高貴心靈者,對於(基本習性的)心理導向靈性的渴望、心理的渴望、物質的渴望、靈性的渴望以及生與死不會有取與捨(之心)。(17-6)
一個既不期望宇宙消失也不嫌惡它存在者,他是被祝福的,他隨遇而安,快快樂樂地生活著。(17-7)
帶著心靈的消融和滿意,以真我之智來實行。看就是看、聽就是聽、觸就是觸、嗅就是嗅、吃就是吃,快樂地生活著。(17-8)
一位已斷盡輪迴海的人,既不會有貪著,也不會有捨離。他所視如虛空,行動若無所目的,感官亦無所作用。(17-9)
善哉!一位解脱的靈魂,無論何時何地都處於至高之境。他既不是醒著,亦非睡著;既不張眼,也不閉眼。17-10)
一位解脱者在所有的面向裡都是光煇燦爛的,他没有一切的欲求,(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住在自我裡,心靈恆常純淨。(17-11)
一位具高貴情操者(又譯為偉大的靈魂),其視、聽、觸、嗅、食、取、說話和行走,已超脱了希求和不希求(又譯為努力與不努力)的束縛。他確實是一位解脱者。(17-12)
一位解脱者,既不會受到凌辱也不會受到讚美;既不會欣喜也不會生氣; 既不會施予也不會接受,他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無趣。(17-13)
即使見到一位充滿愛的女子臨近死亡時,(一位)具有高貴情操者,他的心志依然堅定並住在自我裡,他的確是位解脱者。(17-14)
快樂與痛苦,男人與女人,幸運(又譯為成功)與不幸(又譯為失敗),智者所見等無差別,他以平等觀看待所有的一切。(17-15)
對於一位世間業已盡的人而言,既没有傷害也没有慈悲;没有傲慢也没有謙卑(原字義是怯懦);没有驚奇也不會有擾動。(17-16)
一位已解脱者,對於感官之樂既不會嫌惡也不會貪求,(他)以永不變易的不執著之心,享受已獲得的和未獲得的一切。(17-17)
一位心如虛空的人,他並不知冥想與非冥想,有益與無益有何差別,他一直安住在絕對之境。(17-18)
没有我所(擁)有感(又譯為無我所、無屬於我的),没有自我感(又譯為無自我、没有我執、無我慢)的人,(他)了悟到没有任何一切(的存在),所有的欲求於內心中消失。(他)即使從事行動亦不會有行動(之跡)。(17-19)
當心靈消融而證得難以言喻之境時,心靈會停止作用,並斷除痴迷、睡夢和愚鈍。(17-20)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6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親愛的孩子,你可能宣說過或聽聞過各種經典許多次。儘管如此,除非你能遺忘所有的一切,否則你無法安住在你自己裡面。(16-1)
智者,你可能享樂、從事工作與修定,雖然如此,但你的心靈仍會渴望那欲求皆已寂滅,且超越一切的目標(又譯為解脱)。(16-2)
所有人都由於辛勞而痛苦,但没有人能了知唯有透過這個教誨,幸福者才能獲得解脱。(16-3)
快樂是屬於那種即使僅只是睜眼、閉眼都會覺得是件痛苦工作的最懶惰者,而不是其他人。(16-4)
當心靈已能免於「這個已做」,「這個尚未做」的相對性時,他就能達到對四種渴望──心理導向靈性的渴望、心理的渴望、物質的渴望、和靈性的渴望等的不在乎。(16-5)
厭惡感官的覺受是不執著,貪圖感官的覺受是執著,不接受也不拒絕者就是既不執著、也非不執著者。16-6)
只要有欲求(又譯為渴望),它就是無分辨能力(又譯為無思)之所在,也就會有輪迴之根的嫌惡與執著(又譯為拒絕與接受)。(16-7)
過多的欲望(又譯為過多的心緒、過多的習性、過多的心靈變動)會生執著(又譯為愛戀),没有欲望就確實不執著(又譯為憎恨、嫌惡)。一個智者確實就像小孩,没有相對性(的念頭),且安住著(或譯為安住在自性中)(16-8)
一個執著者,為了想捨離痛苦而避世,一個不執著者,即便在世間(又譯為輪迴)也不會有痛苦,所以不會有厭離世間之念。(16-9)
一個我慢者,即便是渴望解脱,但如果他仍眷戀著軀體,那麼他既不是智者也不是瑜伽士,他將只會遭受痛苦。(16-10)
即便哈拉(代表毀滅神希瓦)、哈利(代表遍一切處之神維世奴)或蓮花生(代表創造之神)是你的指導師,如果你不能忘掉所有的一切,那麼你還是無法安住在自我裡。(16-11)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5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一個具有悅性覺的人,無論得到什麼教誨,他都能獲得究竟,但是其他人即使終其一生追尋知識亦是茫然不知所措。(15-1)
不執著於感官的覺受是解脫,對感覺對象的執愛是束縛。了知此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從事工作。(15-2)
菩提真諦(又譯為真我之智)可令雄辯、般著智與大精進者變成啞巴、愚鈍與怠惰者。因此之故,渴望世間之樂者會捨棄菩提真諦。(15-3)
你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不是你的,你也不是行為者或(果報的)承受者。你是覺性意識本身,不動念的永恆目證者。快樂地前進吧!(15-4)
愛與恨是心靈的特質,而心靈未曾是你的。你是永不變易、不存一念的菩提本智。快樂地前進吧!(15-5)
了悟到真我在萬物裡,萬物也在真我裡,要快快樂樂地没有自我感(又譯為無我慢),也没有我所(擁)有感(又譯為無屬於我的)。(15-6 )
宇宙是在你裡面所顯現出來的,就像波浪是來自於海中,不用懷疑,你即是那純意識本智,要(使自己)免於熱病。(15-7)
*熱病:欲望和慾愛。
要有正信,親愛的孩子,要有正信,不要對此感到困惑。你就是知識本身,你超越了造化勢能,你是至高神聖的真我(又譯為世尊、如來真我,音譯薄伽梵阿特曼;字義是具有神聖特質的人)(15-8)
人的身體被賦予許多屬性前來、居住、然後離開,真我是不來也不去,你為何要悲嘆呢?(15-9)
可以將身體留住到世界末日,或者讓它在今日就離開。對於真我的化現者(而言),你何曾增益過,你又何曾減損過?(15-10)
自性如那無限的大洋,宇宙的波浪在其內升起和消失,你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損。15-11)
親愛的孩子,你是真我的顯像,這個宇宙與你無異。哪裡還會有誰生起接受或拒絕的念頭呢?(15-12)
在一個不變易、祥和寂靜和純淨空性的你裡面,怎麼還會有受生、行動、甚至我慢呢?(15-13)
所有你看到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由唯一的你所顯示出來。手鐲、臂飾與足踝飾品,看起來與黃金又有何不同?
要完全放下對於這個「是我」和「不是我」的分別心。應了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真我,(並且)快快樂樂地没有妄念。(15-15)
只因為你的無知所以宇宙才存在,實際的真諦是你就是唯一的(存在)。除弓(真實的)你之外,既非有輪迴亦非没有輪迴。(15-16)
這個宇宙僅僅是一個幻覺而無餘物。能了知此者,没有欲求,有如一物不存,只有純意識的顯現,一切祥和寂靜。(15-17)
在世界之洋(又譯為存在之洋、創造之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只有那唯一的(你)存在,你既不會有束縛亦不會有解脱。要心滿意足地快樂前進。(15-18)
噢!純意識(又意為佛性),不要以正念和妄念想來擾動心靈。應寂靜地、快樂地安住在喜悦法身的自性中。(15-19)
放下所有的一切,即使是冥想亦要放下,不要執持任何一切。你的真我自性確確實實是自在解脱的,你想要思慮什麼?(15-20)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4章


佳那卡說:
在本質上心如虛空的人,能在不經意中覺知一切,於入睡中維持明覺,他的心中確實不存在任何記憶。(14-1)
當貪求消失時,我的財富在哪裡?我的朋友在哪裡?我的感官之賊在哪裡?經典和學識又在哪裡?(14-2)
既已了知目證的意識是至上大我和上帝,我去除了束縛與究竟解脫之念,也不會想要解脫。(14-3)
內在空無一念,外在若有所失地自在行動,他的各種狀態唯有那些與他相同境遇的人才能知曉。(14-4)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3章


佳那卡說:
人誕生時是空空如也、安樂平靜,此境即便是僅著腰布的人亦難獲致。我放下捨與取,快樂地活著。(13-1)
   僅著腰布,指那些已修到什麼都不擁有的人。
身體會疲倦、舌頭會疲倦、心靈也會疲倦,放下這些,安住在(最高的)生命目標,快樂地活著。(13-2)
應了知實際上没有任何行動是被實行的,我只是順應萬物本自的作為,快樂地活著。(13-3)
執著於身體的瑜伽士,會出現行動與不行動的拘囿。我没有連結與不連結(身體的問題),我快樂地活著。(13-4)
對我而言,無論是駐足不動、行動或睡覺,既不是有意義也不是無意義(又譯為好與壞)。所以不論我是不動、行動或睡覺時都是快樂地活著。(13-5)
對我而言,睡覺(不做事)不會有損失,辛勤努力也不會有成就。放下一切的得與失(又譯為損益),快樂地活著。(13-6)
不斷地觀察到在不同狀態下,快樂相是不一致的,放下愉快與不愉快(又譯為善與惡)(的一切),(真正)快樂地活著。(13-7)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2章


佳那卡說:
首先,我不耐身體的行動,接著是不耐祥盡的述說,再接著是不耐思慮。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又譯為本我之境)。(12-1)
不喜歡音聲與感官覺受,真我是不可見的,我的心靈是專一而不分心的。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12-2)
由於心中有物而分心時,為了專注,應當有所努力,並視之為戒行。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12-3)
無捨亦無得,無樂亦無悲。噢!上師(原義是至上本體、梵王、婆羅門),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12-4)
(因為)視隱居期或非隱居期、專注冥想和避開心靈的慾望等這三件事是我的妄想分別。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12-5)
行動與不行動都是源自於無知,我以確實完全瞭解此真理之故,安住在自我裡。(12-6)
思議著那不可思議者,只會得到所思議的像,因此要捨棄所觀想的像。以此之故,我安住在自我裡。(12-7)
能完成此者即能成就,那些能順乎自性(又譯天性)者,即能獲得成就。(12-8)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1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能了悟到所有生成與毀壞的變化都是萬物固有的本質而不受影響並免除苦惱者,將可輕易地獲致寂靜。(11-1)
能了悟到上帝(又譯真主、真宰、至上、自在)是一切的創造之母而非其它者,其所有的欲望將內心中消失而獲得寂滅,並且不再有任何的執著。(11-2)
能了悟到幸與不幸都是時也、命也,將永遠知足,感官安定,不再有欲求也不再有悲傷。(11-3)
能了悟到快樂與痛苦,生與死等都是命也(的人),不會看到什麼是必須完成的事,也没有什麼是必須操心的事,無所為而為的從事工作。(11-4)
能了悟到苦惱是來自於焦慮而非其它因素。消除慾望,免除焦慮,你將處處快樂與寂靜。(11-5)
能了悟到我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也不是我,我即是那菩提智本身。當證得絕對之境時,不會有什麼事已完成或什麼事尚未完成的念頭。(11-6)
能了悟到上自至上本體下至草叢,都確實是「我」的人,將達到無餘依(又譯為無分別想)、純淨和寂靜之境,且不在乎是否證得或未證不退轉。(11-7)
能了悟到具有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這個宇宙並非實有,他將没有欲求且現出純意識,(心中)祥和寂靜,就像一切都不存在。(11-8 )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0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要修煉淡漠,放棄如敵人般的物質欲望和伴隨苦惱的心理欲求,以及與此兩者相關連的心理導向靈性的渴求。(10-1)

應當了悟到朋友、土地、財富、房子、妻子、遺贈的財富等都是如夢似幻,僅能延續三、五天。(10-2)
只要何處有慾望,就能確知何處定有輪迴,(所以)要有強烈的自信心對於所喜好的慾求不起依戀執著,以生快樂。(10-3)
有慾望就是束縛,慾望的消除就是解脱,唯有不執著於世界,就能當下獲得喜悦。(10-4)
你即是那唯一的純淨意識,這個宇宙是物質的且是不真實的,無明亦非真實的,那麼你還渴望知道什麼呢?(10-5)
即便過去你所執愛的王國、兒女們、妻子們、身體和快樂等,這些都會在你轉世後不復存在。(10-6)
(即使有)足夠的財富、欲愛、善行等,在這廣大的輪迴世界中,心靈是無法找到安歇處。(10-7)
已有好幾世,你以身體、心靈和言語從事痛苦和辛勤的工作,所以至少今天總該休息吧!(10-8)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9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和相對性,有誰可曾終止過?知此者,應經由淡漠之心來達到無欲與出離(塵世)(9-1)

親愛的,能夠依循世界上的生活型態,渴望生活,渴望享受和渴求知識學習,且又能得到寂滅的祝福者,是絕無僅有的。(9-2)
所有這些確實都是非永恆的,都是受到三種苦惱所污染,經由了知它們是非實質的、無價值的而捨棄它們,將可獲致和平寂滅。(9-3)

對於已經没有相對性的人而言,哪裡還會有時間和和年齡的存在?他已忽視那些(的存在),隨遇而安,達到完美的成就。(9-4)
見到大聖者、有德者與瑜伽行者的種種觀念而不陷入苦惱的人,誰不會達到寂滅之境呢?(9-5)
一位經由離塵、同一性和正理而獲得真性的全知相者,使自己從輪迴中得到救渡,他難道不就是上師?(9-6)
一旦領悟到(五大元素所形成的)宇宙的各種變化,僅是微小的五大元素(的變形)而非是真實的,那麼你將立即解脱束縛,並安住於自性之中。(9-7)
「欲」即是輪迴(因),因此要放下「欲」,放下「欲」你就會脱離輪迴,你將無所不住。(9-8)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8章


阿士塔伐克拉說:
當你心中有任何些許的欲求或悲傷:捨或得:高興或生氣時,這就是束縛。(8-1)
當你心中没有欲求、也没有悲傷;没有捨也没有得;没有高興也没有生氣時,這就是解脱。(8-2)
當心靈執著於任何感官的覺受時就是束縛;當心靈不執著於所有感官的覺受時就是究竟解脱。(8-3)
當「我」不存在時,此即究竟解脱,當「我」存在時,此即束縛。以此觀之,將可輕易地遠離任何捨棄和獲得。(8-4)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7章


佳那卡說:
在我裡面,(如)無限的大洋,宇宙之船藉由我心靈之風到處漂行,我没有不能忍愛的。(7-1)
在我裡面,(如)無限的大洋,宇宙的波浪隨其自性升起或沉没消失,對我而言,既不會增加也不減損。(7-2)
在我裡面,(如)無限的大洋,(因)想像而有名為宇宙(的出現)。超寂靜與無形無相,即是我所安住之境。(7-3)
真我不在萬物裡,萬物也不在無限與純淨的真我之中,因此我没有執著與欲求,寂靜即是我安住之境。(7-4)
善哉!我即是那純意識,宇宙就像是幻化的魔術。善哉!因此,我怎麼可能還會有接受或拒絕的念頭呢?(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