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王者之王瑜伽經。第18章 - 1


阿士塔伐克拉說:
禮敬那具有祥和寧靜、光燦、快樂的特質者,當他的智慧昇起,所有的迷惑都變成如夢幻一般。(18-1)
經由各種世俗欲求的獲取,可以使人達到很大的享樂,但實際上,若未能於內在完全捨棄一切,是不可能獲致真正的快樂。(18-2)
內在之我因義務(又譯為責任)的工作而遭受如火焰焚燒的折磨,要如何得到大流湧注的甘露來熄滅它,以獲致快樂呢?(18-3)
這個世界僅是一種想像,一點也不真實,自性無不存在著對有與無的明覺(又譯為對存在與不存在的明覺)(18-4)
真我的境地既非遙遠,其獲致亦非是可限制的。祂是絕對的(又譯為無差別)、安樂的(又譯為無惱的)、不變的且是無污的。(18-5)
一旦錯亂(又譯為痴迷、迷惑、幻覺)中止,視障摒除,就能即刻了悟自性,不悲傷地生活著。(18-6)
所有的一切僅是一種想像,真我是自在且永恆的。已知這個的智者為何還表現得像孩子氣(又譯為幼稚、愚癡)呢? (18-7)
能了知真我自性即至上本體者,知道「有與無」(又譯為存在與不存在)只是一種妄執。一位已經没有欲望者,他要如何去知、去言說和去從事(工作或行為?)(18-8)
當一位瑜伽行者了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真我(本身)時,他是靜默的,「這個是我,我不是逼個」的妄想悉皆滅盡。(18-9)
一位已達到寂靜的瑜伽行者,既不會分心也不會集中; 既不會有更高智慧,也mfomwa變得愚鈍,而且不會有快樂或痛苦。(18-10)
擁有自己的王國(又譯為擁有自己的天堂)或過著行乞的生活; 得與失和過著社會生活或叢林隱居生活,對一位具有無分別念自性(又譯為本質)的瑜伽行者(而言)是没有什麼不同的。(18-11)
對於一位已經没有對立性(又譯為相對性)的瑜伽行者而言,哪裡還會有心理導向靈性的渴望、物質的渴望、心理的渴望、和識別心?又哪裡會有「這是該做的」和「這是不該做的」的存在?(18-12)
對於一位活著就已解脱的
瑜伽行者而言,在他心中不存在著任何應盡的義務(工作),也没有任何絲毫的貪著,他只活在當下。(18-13)
一位已寂息的偉大靈魂(又譯為大我)哪裡會有迷惑(又譯為錯覺)?還會有世界(又譯為宇宙)?更哪裡會有禪那(又譯為冥想)和究竟解脱?他已超越一切念的境界。(18-14)
一位將所見到的宇宙視為不存在者,他没有欲求,哪還會有什麼是他必須做的?他即使看到一切,都是視而不見。(18-15)
一個將所看到的至上本體,觀想成我就是那至上本體者,他已超越思維、已没有見到二元性,那他將觀想誰?(18-16)
當一個人覺知到自己分心時,會去制止分心,但一位尊貴者(又譯為上勝者)他没有分心,没有什麼是他必須去達成的,那麼他將從事什麼?(18-17)
智者的生活縱使外觀上與一般人相似,但是卻相反(又譯為顛倒),他自身看起來,既不在定中也没有分心,且無沾汙。(18-18)
一位不存在著「有與無」(又譯為存在與不存在),能知足又没有欲求的覺者,即使以世人之見他是在從事活動,但實際上他不從事任何行動。(18-19)
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有什麼該從事、什麼不該從事的難解問題。當任何事情來時他就去從事,且快快樂樂地生活著。(18-20)